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 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
2024-04-08 17:43:32正如我们今天追求端午节各种味道的粽子一样,古代的端午节各有自己的追求,也有时间去安排自己的过节方式,古人安排自己在端午的时候驱邪避毒,这是怎么回事呢?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是怎样的呢?想知道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就来瞧瞧奇闻事件小编的介绍吧。
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之驱邪避毒
端午是火日,这一天被认为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一年阴阳转换的日子。一阴初起,如何规避,古人有一套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形成的禳辟之法。
首先,为了禳辟邪毒,古人发明了很多配饰。在中国古代节日中,端午节的配饰发展的历史最久,品类也最多。早在汉代,端午配饰已然有典籍记载。《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㮊。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通过这些记载我们知道,第一,为端午所吸收的夏至,节俗中很早就有配饰之俗。第二,早期夏至配饰使用桃木等,这和新年使用桃符相一致,是为了避鬼驱邪。第三,端午的配饰除了桃符还使用“朱索”,即红色绳线。桃木为红色,朱索亦红色,盖汉人尚赤色,且五月为火,大概这都是使用红色的缘故所在。第四,汉代端午的配饰和后来的戴于身上不同,是“施于门户”亦即挂在门上和屏障上。这种做法,在后代流传时间非常长。宋人夏竦《皇后阁十四首》云:“千门朱索迎嘉祉,九禁椒涂纳美祥。”又云:“千门袭吉萦朱索,九禁开晨辟紫闱。”这是说的宋代宫中门户悬挂朱索、彩缕的情形,可见夏至悬朱索于门户的做法,后来为端午所吸收,成为端午辟邪的做法之一。挂这些配饰的目的,是“难止恶气”,也就是禳除恶气。
东汉末年的应劭《风俗通义》关于夏至和五月五日的记载,是另一个系统的说法:“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这个名叫“游光厉鬼”的鬼很有力量,只要知道它的名字,居然就可以免得病、瘟、疫。这种传说直到六朝犹有传承,如《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口内常称游光厉鬼四字,知其名则鬼远辟。”游光厉鬼为什么这么有力量,没有典籍可以考察,不过从字面上可以做一点猜测,那就是大概游光厉鬼是鬼中很强横的一种。而在古人头脑中,五月只是一阴初起,五月的病、疫、瘟,虽然足以害人,但其恶的程度远不如游光厉鬼。东北有一句土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游光厉鬼大概就属于不要命那一伙的,所以遇到它的名字,在人的面前装横害人的病、疫、瘟也都只能躲得远远的。
端午五彩丝辟兵之说
对于五彩何以能厌百兵,这段话没有给出适当的解释。裴玄《新言》解释说:“五色缯谓之辟兵。《昭君》云:襞方以缀腹前,示养蚕之功也。又织麦莦,同日俱成,以悬门户,新收麦也。谓为辟兵,声之误。”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新言》曰:五月五日集五彩缯,谓之辟兵。不解,问之伏君。伏君曰:青赤白黑为之四面,黄居中央,名曰襞方。缀之于腹,以示妇人养蚕之工也。传声者误以为辟兵。”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于注意到了五月是古代妇女收养蚕之功的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