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事件 今日热点

中秋拜月习俗有哪些 中秋拜月的源头是什么

2024-04-09 15:42:27

中秋拜月习俗有哪些 中秋拜月的源头是什么

拜月

神话是伴随着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产生的。几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感到惊诧和好奇,对无法控制、难以适应的自然力感到敬畏,对人的生老病死也不理解,自然要迫切地解释这一切。那么,原始人是怎样解释客观世界的呢?因为文明程度有限,远古初民作为“万物灵长”的地位还未确立,自身跟自然界的区分还不清楚,以为自然万物也有跟自己一样或相似的生命和意识,于是就“同化”或“人格化”自然界,将万物想象成与自己一样可以感知、思想和行动的生命体,这样,想象出来的自然物的活动便呈现出人间生活的图景,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在故事里也变成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喜怒哀乐,也要言行坐卧,也有夫妻、父子、母子等亲属关系。另一方面,自然界表现出人所不能左右的巨大威力,并且常给人造成灾难和威胁。人在自然伟力面前感到渺小,就生出对自然力的敬畏和崇拜,并进而把自然力人格化、偶像化,以为有各种本领超常的神灵掌握着各种自然现象,并想象出神灵在活动的神奇情节:太阳的运行是太阳神骑着乌鸦在天上穿行,大旱时就是十日并出;巨大的雷声是雷神发出怒吼,或用槌子敲着他的肚皮;刮风是风神张开了她装满了大风的口袋;地震是由于驮着大地的鳌要换肩;天上绚丽的彩虹、云霞是女娲用彩石补天造成的……这些都是人类出于好奇和敬畏而对自然界的解释。神话虽然在原始人那里是一种自然本真的思维活动,但是这种思维的方式和内容在无意于浪漫的同时也演绎出浪漫的极致。它的幻想是那样丰富、神奇、无拘无束,它的思想、情感是那样昂扬向上、热情奔放,它无论在思想资源、题材资源还是在艺术形式资源方面都是为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提供蓝本和借鉴的永恒的宝库。

《山海经》就记载了我国古代民众早期的月亮神话,把月亮想象成一家人,月母常羲带着十二个小月亮一起生活,并且记载了月母给十二个小月亮洗澡的情形。另外还有月中有蟾蜍或玉兔的神话、嫦娥奔月神话等。这些神话的讲述与传播是与月亮崇拜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的。古人有对月亮的崇拜,就会把月亮神化,编出以月神为主角的故事;而月亮神话的传播,也维系、强化着对月亮的崇拜。

由自然崇拜再发展一步,人类又产生了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认为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动物植物、大地山河以及人类自身都是有灵魂的,灵魂可以脱离实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有超自然的能力,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而且它们是永远存在的,是不灭的,这种信仰叫作万物有灵观。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鬼神观念的产生。后来人们相信人死后的灵魂居住在天堂或冥界,并有了祭祀去世的亲人等习俗,可以看作是在万物有灵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观念。

开始原始人崇拜月亮自身,没有把月亮偶像化,崇拜的方式也很简单:直接对月跪拜礼敬,比如夜间走路看到月亮升起就停步磕头作揖,没有固定的场所和繁复的程序。逐渐地,人们对月亮的祭拜有了固定的场所、时间和程序,并且认为月亮是有灵魂或精灵的,月精是一只蟾蜍或一只兔子,后来又把她偶像化,认为月神是仙女嫦娥。祭祀的时候还要供奉嫦娥、月宫或兔儿爷的图画。皇家的祭月仪式就更加复杂。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