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 兔儿爷是什么
2024-04-09 15:45:15中秋拜月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不同地方拜月习俗不同,那么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是怎样的呢?兔儿爷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奇闻事件小编的介绍吧。
拜月
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
一般来说,拜月就是对月神的礼敬,可以在月光下摆上供品直接敬奉月亮,也可以摆上“月光马儿”,向月光马儿上的神像祭拜。拜月者大多是向月神做些一般内容的祷告,也有些地方风行拜月时进行祈子、占卜等固定性、专门性的活动。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中秋拜月虽有成规,但是各地做法有别,形成各自的特色习俗,下面略举几例。
北京的兔儿爷
前面已说过,玉兔在汉代传说中进入月宫,成为月精或者嫦娥的侍者、宠物。在民众眼里,因为玉兔是在月宫仙境里,又有捣药治病的职能,跟寻常的兔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对月中玉兔就有了崇拜之情。因为月神嫦娥为女性,明清以后,社会上出于父权文化观念,不大习惯拜女神,渐渐地作为男性的玉兔形象就变得突出,有时就出现在月光马儿上最显要的位置,俨然取代嫦娥成为月神接受人们的礼拜了。人们把玉兔塑造成一位可爱又威武的将军形象,深得孩子的喜爱,于是兔儿爷就成为兼神像与玩具于一体的形象。
因为兔儿爷的出现源自人们把玉兔当作月神来拜,拜兔儿爷也就是拜月神,所以拜兔儿爷、玩兔儿爷也算是拜月习俗的一种,而且是很有特色的一种,以旧时的京城最为典型和兴盛。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兔儿爷主要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典型的或者说正统的兔儿爷是一身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大的背后插一把伞盖,小的背插两面护背旗,手上拿着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怀中抱杵,或手中什么也不拿。有些兔儿爷还有坐骑,如黑虎、白象、狮子、麒麟、骆驼、孔雀、凤、鹤、鹿、马、牛等。乍一看,是员威风凛凛的武将,细打量,却是温顺稚气的兔嘴孩童。除了武将造型的兔儿爷,还有生活型、穿日常服装的,做成挑担的、磨刀的、闲坐的等市井百态,也还是兔面人形。还有一种是兔儿奶奶,模仿妇女的时装、神态,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跟兔儿爷配对成双。还有一种呱嗒嘴的兔儿爷,上唇是活动的,中间系着线,一拽嘴就动,嘴内是空的。有的是两臂上有提线,线一牵,手臂上下移动,像是捣药的样子。另有一种是在某种生活场景中的一群兔儿爷。据启功先生讲:“还有些兔儿爷并非冠冕堂皇的样子,有一种一尺大小的玩具,是搭成葡萄架的样子,或者是天棚茶座样子。架子下有小桌子椅子什么的,好些小小白兔子,都寸来高。兔客人进来坐在桌子边,兔小二过来给倒水,兔掌柜的在另一边拨算盘。那一屋子里的泥塑小白兔儿全没有穿衣服,耳朵特别长,好玩得很。”大的兔儿爷有三尺高,买后得两人抬着弄回家;中等的有一尺多高,可以抱着走;小的高几寸,托在手里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