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在内陆建设核电具备必要性
2023-03-05 11:47:44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能源,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当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核电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核电如何实现更好发展,核电行业当家人有哪些见解和主张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未来10年我国应保持每年核准开工10台以上核电机组;在清洁基荷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不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过大的内陆地区,尽早启动核电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十四五”实现核准开工。
开年以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建设捷报频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中国“原创”“华龙一号”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电技术之一,目前已实现核电技术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并已开启先进堆型的进一步研发。
杨长利说:“目前,我国共有11台‘华龙一号’机组正在建设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3号机组已于今年年初首次并网成功,将于今年上半年高质量投产;广东太平岭核电1、2号机组,浙江三澳核电1号机组均已完成穹顶吊装。预计‘十四五’末,我国将投入商运‘华龙一号’机组超过10台。”
“华龙一号”到底有多能打?拿单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来说,它的年发电量达近100亿度,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超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8万吨,相当于造林2.25万公顷。如何让核电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杨长利建议,未来10年,我国应保持每年核准开工10台以上核电机组。
杨长利表示:“我国大陆现有在运、在建核电机组76台,装机810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但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仍较小,分别为2.2%和5%,尤其是发电量占比,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3。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按照2030年、2050年核发电量占比分别达10%和18%测算,核电在运装机至少需达到1.5亿千瓦和3.8亿千瓦。根据这样的测算,我们未来10年必须保持每年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发展力度。”
目前,我国核电发展空间全部集中在沿海区域。杨长利认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拓展核能应用的空间布局势在必行。
杨长利表示:“华中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碳减排压力大,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需要核电保障供应安全,缓解煤炭和电力的远距离输运矛盾,促进能源结构转型。西北地区是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的重点地区,西南地区高度依赖水电,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大,需要核电作为基础支撑,提升电网可靠性和经济运行水平,保障极端情况下的电力稳定供应。”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核电项目,杨长利认为,无论从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还是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都对内陆建设核电提出了需求。也就是说,内陆核电才是“主流”。
杨长利表示:“除中国大陆外,全球内陆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比例高达64%和44%,美、法、俄等核电大国超半数机组在内陆。全球内陆核电机组绝大多数采用二代技术,平均运行年限超过30年,最长的3台机组已运行54年,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我国为巴基斯坦设计建造的恰奇玛核电站位于印度河东岸的内陆地区,投产至今安全业绩良好。”
那么目前我国是否有能力确保内陆核电的安全呢?
杨长利表示:“采用的‘华龙一号’等自主三代技术和小堆技术是全球最先进、成熟和安全的技术,满足内陆建设核电要求。规划的内陆核电厂址具有足够抗震裕量、抵御洪水和干旱的能力。近年来,针对主要关注的水资源保障、低放废液排放、对流域影响、应急预案可行性等问题,核电界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结论表明在内陆建设核电技术上完全可行。”
除了生产电力外,核能还有多种“打开”方式,比如城市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制氢等。杨长利表示,在核能供暖示范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技术经济性和商业模式研究,条件成熟后尽快在北方地区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杨长利说:“我们将做好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经验总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扩大供暖规模,进一步在辽宁、山东等区域推广应用,努力为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