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复苏困难?数据表明真相
2023-03-26 21:06:00“中国外贸要完蛋啦。”
2月以来,中国港口堆积大量空集装箱的新闻见诸一些海外媒体包括国内自媒体,他们推断:国际订单正被东南亚国家“抢走”,中国外贸复苏艰难。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也表明,2023年1、2月份的出口总额确实连续下降。
那么,中国外贸真的不行了吗?如何看待出口数据的变化。
季节性因素影响
首先,从绝对值来衡量出口好坏,并不科学。
中国外贸出口的季节性波动,是常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出口旺季为全年的第四季度,而第一季度常为淡季。
原因很简单,海外消费力主要在万圣节、圣诞节等节假日集中的年底释放。而在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新出口订单)上,海外订单则在年中达到峰值,这是由于订单与商品出口存在时间差。
所以,要看今年2月数据是否糟糕,得和历史同期比。
从金额来看,今年2月的出口金额仅低于去年同期(同比低于前一年经常出现),但高于往年。从相对一月的环比降幅来看,今年的降幅也低于近十年平均值。
1、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攀升,一年来首次超过了50的荣枯线,这说明企业对于未来出口订单需求是比较乐观的。
再来说说集装箱数据。
以上海港为例,集装箱吞吐量确实有所下滑,相比去年7月峰值,2月下滑了15.08%。
但若与近十年2月同期情况相比,今年2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并未出现大幅缩减,仅比去年降低了4.04%,位列第二,比疫情前甚至高出27.99%。
并且,尽管集装箱吞吐量不如去年同期,但上海港2月货物吞吐量却创近十年同期新高,相比去年2月增加了3.27%。
这表明近三年上海港繁忙程度未减。
那么,为何港口吞吐量不减,却出现空箱堆积的现象呢?
因为箱子的总量多了。
由于过去两年频繁发生“一箱难求”的局面,全球各地的造箱企业都加快生产空箱,仅2021年全球便生产了700多万标准集装箱,是往年的3倍左右,目前全球集装箱数量已达到5090万标准箱,创历史新高。
此外,中国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日前也表示,空箱回流也表明国际市场依旧看好中国下一阶段的出口能力,港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尚未恢复
再从行业来看看1、2月的出口数据,可能会得到更多信息。
先说坏消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确实还在下跌。
在我国2月出口的二十二类商品中(根据HS分类),有九项商品2月同比增幅还处于负值。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一类、第十二类和第二十类。
这三类商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都排入中国出口的前十名,但同比增幅情况已至少连续4个月下跌,且尚未出现回暖迹象。
以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为例。
在今年2月,这类商品的出口占比达到8.02%,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商品。但同比增幅已连续6个月为负值,且下降幅度不断增加。
但好消息是,绝大多数出口商品正逐渐复苏,尤其是高技术产品。
例如,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类商品,已逐渐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数据显示,从2020年年中起,该类商品的出口便保持同比的正向增长,出口总额波动升高。
其中,电动车展现出惊人的增势。
相比去年1、2月份,无论是纯电动乘用车,还是混合动力乘用车,出口量都在攀升。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例,去年八月单月出口量超过10万辆,此后同比增幅继续上涨,均超过50%的涨幅,最高时达到127.8%。
此外,像是我国出口第一大类的机电产品,尽管2月同比增幅依旧为负值,但从趋势上来看,降幅已在收窄,出口规模不断恢复。
“中国制造”正被替代吗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连续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否真的发生了转折式的产业转移了?
至少目前还没有。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发布的《2022年世界贸易统计评论》,中国依旧稳居全球纺织制品服装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并且2021年出口规模创本世纪以来新高,同比增长8.8%。
以美国而言,中国也依旧是其纺织品的最大来源国。
从近十年来看,除去2020年较为特殊,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占比一直稳定在38%左右,虽然2022年占比有所下降,但幅度较小。
而印度、越南等国也并未在纺织制品上取代中国的地位,即使印度近两年出口美国占比有所提升,但依旧与中国保持一定差距。
再以鞋类为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近十年来,中国出口欧盟鞋类商品的比重逐年下降,从最高的50%,下降到40%左右。反之,越南的鞋类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所以,产业转移其实早就存在,但是渐进式的,中国目前依旧是欧盟鞋类的主要出口国,与越南的占比存在近2倍的差距。
不过,政治因素的干扰可能会使产业转移加速。
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美国对中国进口鞋类增收关税,导致中国鞋类在美涨价,部分企业从中国撤场,转向东南亚。中国出口美国鞋类商品的占比出现滑坡式下降。对比2011年,2022年中国出口美国鞋类商品的金额缩减了15.4%,占比也从73.8%下跌至38.93%。
海外市场有些买不动了
当然,中国的出口是否能复苏,离开需求的变化谈论是荒谬的。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的中国出口大幅回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外部需求的低迷。
疫情前两年,美国政府加大了财政刺激力度,给居民、企业都发了不少钱,刺激力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货币放水一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提前释放,二是为通胀埋下了隐患。随着疫情导致了全球供应链中断、俄乌危机推高了能源价格,通胀在2022年不期而至。
一边是已经提前释放的消费,一边是不断上涨的货品价格,老百姓自然不再愿意花钱。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年中,美国私人消费力达到峰值,此后迅速下降。
老百姓的需求不振,迅速传递到零售企业,据统计,2022年下半年,美国零售商月均库存同比上涨20.6%、环比上涨8%。
其中,服装、服装面料的库存比最夸张。近一年来增加了53个百分点。
货物堆积卖不出去,企业当然会放慢进口。
因此,中国外贸今年将走出一条怎样的曲线,影响因素太多了!
开年数据来看,外贸整体处于回升通道,部分商品(主要是非耐用品)出口总额相比历史同期水平确实有所下降,但机电、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这将为外贸复苏增添动力。
外需走弱、订单下降目前来看仍是今年中国外贸面临的挑战之一。短期内外需走软形势可能难以根本性扭转,应重点关注其变化对经济预期的影响。至于“产业链转移”的担忧,从目前来看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