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捕捉蟾蜍的习俗 关于五月捉取蟾蜍的故事有哪些
2024-04-08 17:10:42我们不得不惊叹祖先伟大的文化创造精神,可以说今天中国人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所依靠的正是这种伟大的文化创造精神。那么,端午捕捉蟾蜍的习俗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是奇闻事件小编带来的关于五月捉取蟾蜍的故事,一起去瞧瞧吧。

蟾蜍
端午捕捉蟾蜍的习俗
而和捕蛇、捉守宫(蜥蜴)、蝇虎相比,端午更为流行的,是捕捉蟾蜍的习俗。
端午与蟾蜍,缘分颇深。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蝎、蜥蜴共属“五毒”。清代宫中端午节的大戏《阐道除邪》,就收有张天师制服蛤蟆精的故事。故事中的蛤蟆精,就是蟾蜍。而民间直到今天,仍有端午取蟾酥的习俗。
古代端午节采药的习俗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捕蟾蜍。
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文献上所见甚早。《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因为古有蟾蜍“辟兵”的说法,所以到了五月望日(十五日)大家都去捉,蟾蜍才面临“寿尽”被捉杀的命运,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这和大象因为长了象牙而被猎杀缘出一辙。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推知西汉已经有了五月捉蟾蜍的习俗。不过捉蟾蜍的时间和目的,和后世却大有不同。北京老话说“癞蛤蟆,脱不过五月五”,后世捉蟾蜍是在五月五日端午节;但从《淮南子》的记载看,当时捉蟾蜍的时节,是在五月十五日。捉取蟾蜍的目的,后世是做药,而西汉人是为了“辟兵”。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这已经和后世大体一致。关于端午捉蟾蜍的习俗,这里再介绍一点史料。明《熙朝乐事》记:
觅蛤蟆以取蟾酥。
关于五月捉取蟾蜍的故事
清人诗云:“莫从海上问三农,蛤蟆蟾酥取次供。”诗下注云:午日,太医院官具旗物鼓吹,赴南海子,饬农人捕捉蛤蟆蟾酥。
又清人《帝京景物略》亦云:
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其法:针枣叶,刺蟾之眉间,浆射叶上,以蔽人目。不令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