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事件 奇闻异事

岁时节日的起源是什么 岁时节日的由来是什么

2024-04-05 16:47:52

岁时节日民俗,是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我们平时的生活和趣味也都是由岁时节日和民俗组成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岁时节日有哪些,岁时节日的起源是什么,想知道岁时节日的由来,就来瞧瞧奇闻事件小编的介绍吧。

岁时节日的起源是什么 岁时节日的由来是什么

节日

岁时节日的起源

(一)远古历法的因素。应当说,我国岁时节日的由来是多方面的。首要的原因,就是原始先民从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需要把握时间,那么就要观察天时,制定历法。相传黄帝时设五官,其中有考定星历的官员。颛顼时设有火正官,尧帝时又设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夏朝时,根据北斗星斗柄指向和许多恒星的出没来确定时、月,并用天干纪年。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后来形成了夏历。殷商时期又制定了相对完备的历法,用天干地支相搭配来纪年。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天干地支相搭配就形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这样的纪年方法,60年为一轮,称为一甲子、花甲子。周代继续用干支纪年,但以天上星宿大火的位置来表示寒来暑往、节令更替,所谓“七月流火”,不是指天热,而是周人所指的大火星在天,从而又形成了周历。根据现在看到的《逸周书·时训》记载,那时就已经有了不少节气名称和相关的气候、物候记载。古唐尧虞舜时,一年称为一载。夏朝时又称岁,商代则称祀,周时才称为年。年的起始和终点也有变化。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根据夏历制定颁布了《太初历》,那时二十四节气已经确定。这是大体延用至今的以地月关系为基础的历法,相对于以地日关系为基础的太阳历,此为太阴历,民间称阴历,后又称为农历。这种历法规定一年12个月,19年7闰,闰年13个月。太初历也是兼顾地日关系的阴阳合历。远古时为了农业丰收,春种之前需要祈天祀地,秋收之后需要感谢神灵,所以就出现了春社、秋社,届时要进行祭土仪式,具体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节日。春社、秋社活动,后来在民间长期存在。人们丈量太阳的影子,把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人们从冬至算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约30天),便制定出一个新的中气,一年12个月便有12个中气。它们便分别是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然后再从小寒算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约30天)便会出现一个新的节气,12个月就有12个节气。它们分别是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这些中气和节气相交叉便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的制定,为农业生产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早在远古时,民众就知道许多天文知识。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曾经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也。”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前,人人都懂得天文现象。“七月流火”,是种田人口中的话。“三星在户”,是妇女们的话。“月离于毕”,是边防士兵的语言。“龙尾伏辰”,是儿童歌谣中的词句。但后来读书做学问的人们,有时问起这些来还很迷糊不懂。其中“火”、“三星”、“毕”、“尾”、“辰”等都是星名。那时人们就在观察确定天空中的日月、星座和星区,后来确定了“七曜”,即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也确定了二十八宿,是指在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组成的28个星区。在殷墟甲骨文、金文中,就记录了对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和日食月食现象。关于星宿的叙述和天象记载,还可以参看古老的《诗经》、《夏小正》、《春秋》、《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节气,后来都形成了民俗节日。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