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拿5万亿买房?专家:被误解
2023-01-17 17:09:34日前,因为一句“让老百姓拿出5万亿购房”的建议,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有记者采访了孟晓苏,他称这是一些人的误解,他从头到尾就没有说过让低收入群体买房,而是“支持有实力的改善需求入市”。
所谓“5万亿购房”,据孟晓苏所述,是“最新数据是2022年居民新增储蓄17.8万亿元,如果老百姓将新增储蓄的1/3拿来用于购房、装修以及其他消费,那么,住房及其他消费就会恢复到以往水平”。而“2022年房地产销售额13.3万亿元左右,相比于2021年的18.2万亿元,减少了5万亿元,正因为楼市销售量巨大的下降,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也就是说,居民拿出存款里的5万亿,投放到房地产市场,正好就填补了销售下滑的空缺。而房地产行业遇到的困难,自此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数字上算,这当然没有问题,一来一去,数字就被填平了。但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人们要拿出自己的储蓄去买房呢?就好像一个人说:“如果全国老百姓每人给我1块钱,我就是亿万富豪。”从数字上算,这也是可行的,毕竟全国人均付出1块,损失很小,但却可以催生出一个亿万富豪。但问题也是,为什么?为什么人们要给他一元钱?
能回答这个“为什么”,才会触及到经济行为的本质——满足需求。也就是说,人们消费的根本原因是“我需要”,而不是“我有钱”。有钱不代表就要花钱,有需要才会。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人均捐一块、制造一个亿万富豪不可行,人们捐给他,满足了什么需求呢?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是幻想。
回到房地产市场也是同样。人们愿意购房,本质还是因为人们需要房子,或是定居城市或是改善生活,而不是因为“口袋里有5万亿”。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言论听起来很奇怪,而且让人有不适感,就是因为在这个逻辑里,人的个体性被抹杀了,他的自我需求、自我选择不被尊重。仿佛在说“只要有钱,就该掏出来”;那人都有两脚,难道都该去踢足球吗?
之所以我们强调“房住不炒”,强调以人为本,还是因为要尊重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求本身才是经济恢复的动力,经济行为的起点,从对人的关注开始。房地产也是一样,房子如何更好地满足需求,更好地提升生活品质,人们有了长期消费、还贷的稳定预期,一些问题才会得到真正的解决。单纯打量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做一通算术题,在数字模型上可行,但在行为模型上却没什么意义:有人就是不愿意,就是想多买点油米面,又能怎么办呢?
专家、行业相关人士的话,在网络上总能引发不小的关注,产生舆情之后,也总有人说这是误解、是误读,却鲜有人说是自己没说清楚。其实误读、误解或许时有发生,毕竟人总有不谨慎的时候,但人人都是“理性人”的前提却不能低估,人们选择何种经济行为,是从自身状态评估得出的,该想什么对策解决一些问题,也该从尊重人们的决策能力开始。